首页 站内检索:
 时政要闻 图片新闻  审计要闻 各地审计动态 
 他山之石  综合论坛-学习园地 审计结果公告 
廉政园地    
廉史镜鉴——德为人之基:周矩家族与槎滩陂的故事
2017年12月25日
文章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信息提供:刘晓雪

 


       去年11月,位于江西省泰和县的槎滩陂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。槎滩陂,这座造就万顷沃土良田的古陂,经历千年风雨,至今仍在发挥作用。而那个千年前建陂的人——周矩,更是在父老乡亲的口中千古流芳。

       周矩(895-976),后唐天成二年(927)进士,官至监察御史。后唐末年,为躲避战乱,周矩举家迁徙到了泰和县万岁乡(今螺溪镇)。时值大旱,乡民颗粒无收,衣食无着。更可气的是富户囤积居奇,拒绝向乡民出售粮食。周矩见此情状,思考能否有解决民困的长久之计。于是,周矩深入群众,详询考察,得知乡民迫切需水灌田,便跋涉江河,精心选址,用自己的俸禄创筑槎滩、碉石二陂,以解乡民旱涝之忧。周矩还立下规定,槎滩、碉石二陂为两乡九都之公陂,不得专利于周氏。在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时期,士大夫多明哲保身,而周矩却有“不为己利,乐为民役”的无私奉献精神,实属难能可贵。

       从周矩算起,周矩家族已经在泰和县螺溪镇爵誉村繁衍了一千多年。据其家谱记载,从周矩后唐天成二年举进士始,至清光绪廿六年(1900)周作恭举进士止,周矩家族共涌现了24位进士,其中仅宋代就中进士14人,尤其是北宋庆历二年(1042),周矩家族四人同榜登第,一时传为佳话。一个家族一千年来为何能人才辈出,且出仕者多能清廉终老,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?

      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最先受到的教育,其影响将伴随终生。周矩对子孙的家教,首重“以德育人”。他谆谆告诫子孙“德为人之基、官之本,人无德则百事无成,官无德则威信全无”。周矩认为为官者应有无私奉献之心、造福一方之志、廉洁自律之行、勤政爱民之绩。

       周矩的子孙在外为官,多能恪守家训、不辱家风。

       周矩长子周翰官至秘书郎,有修史之才干,同朝称之为董狐(春秋时代晋国史官,以秉笔直书闻名)。周翰还乡,沿途不损驿传分毫。按照中国人的风俗,在外做了大官回到家乡,不管自己意愿如何,族人肯定要炫耀一番,但周翰不仅坚决阻止族人大操大办,不肯骑马坐轿,而且步行百里返乡,可见其廉洁的操行。

       周矩次子周羡,提倡德治教化,反对苛政及任意刑杀,历官二十余年,经常为平民主持公道,深得百姓拥戴。周羡致仕归里后,惦念父亲周矩创筑槎滩陂的艰难,而思使槎滩陂永远为民造福,自己出钱增买“田三十六亩、旱地五亩、鱼塘三口、佃人七户,岁收子粒贮以备用,所以给修陂之食,而不劳人之饷”,由此保证了后世修陂的经费来源。

       乡民对周矩、周羡父子不计家族得失、造福乡里百姓的不朽功绩感佩至深,然而,这并不是周矩家族对槎滩陂贡献的终点。

       到周矩的五世孙周中和时,他于北宋皇祐四年(1052)撰写了《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》并将其勒石立碑,他在文中追忆了周矩、周羡两位先人创筑槎滩陂的经过,表达了“宁待食德之报,而不必食田之获”的志趣,这与周矩“以德育人”的家风是一脉相承的。他为自己身为周矩后人,但对于槎滩陂却“未增式廓”而感到遗憾,因此“谨记其事并刻画田图于石,庶几逭(huàn,逃逸)不孝之罪,抑以慰先公于地下”。其实,这块碑的作用也不能小觑,它不仅是日后解决水利与田产纠纷的重要依据,也是后人研究槎滩陂的第一手资料,没有这块碑,周矩家族的贡献将掩盖在历史的尘埃中。到了元代末期,周矩家族在当地官府的指导下,牵头实施轮流陂长制,从此周家与当地的蒋家、胡家、李家、萧家共同管理槎滩陂,由共同受益到共同管理,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贵的进步。为此,周家与其他四家订立了《五彩文约》,即“立五彩描金文约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张,各执一张,永远为照用者”。

       纵观周矩家族与槎滩陂的故事,“以德育人”贯穿始终,这四个字虽然简单,却字字珠玑,极有内涵,这正是隐藏在周矩家族背后的家风密码。(刘晓雪)

 

 

 


首页 | 关于本站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
门户网站 | 返回顶部

冀ICP备06024325号
河北省审计厅版权所有

本站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联系电话:0311-88606104